当然可以,我帮你把这段文章改写一遍现货配资最新消息,保持原意不变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:
---
作为东周时期的第一霸主,郑国一度拥有“天下诸侯,莫非郑党”的盛名。然而,这个在诸侯中称雄的国家,却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,其中最令人困惑的便是关于郑国最初封地的争议。
据记载,周宣王二十二年,即公元前806年,周厉王之子、周宣王的弟弟姬友被封于“郑”,由此正式建立了郑国。在西周末期,为了躲避狄戎族的侵扰,郑桓公决定迁都河南,将都城设在现今河南郑州新郑一带,而郑国的主要领土也集中在如今的河南郑州附近地区。
也就是说,最初的“郑地”原本位于西部,郑国向东迁移时,将“郑”这一地名带到了河南,并称之为“新郑”。那么问题来了,郑国最初的“郑地”究竟在哪里?
展开剩余81%毋庸置疑,东周时期郑国的都城定于新郑,但关于郑国初封地的确切位置,古代学者的考证却存在明显错误。史记中《郑世家》提到:“宣王二十二年,友初封于郑”,却未具体指明“郑”地何处。对此,《汉书》以及唐代司马贞在《史记索隐》中的考证普遍认为,“郑地”位于“棫林”,即西汉时期京兆尹的郑县,也就是今天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,位于渭水之南。这一观点成为郑国初封地最为流行的说法。
然而,古籍《左传》对春秋时期“棫林”的记载却表明有两处不同地点:一处是襄公十四年晋国率诸侯攻击秦国时,“济泾而次,至于棫林”,表明棫林位于泾水以西,这与华州区的地理位置不符;另一处是襄公十六年,晋国联合诸侯攻打许国时“次于棫林”,此处的棫林大概位于今天河南平顶山市附近。
由此可见,郑国初封地在渭南华州区的说法显然有误,实际应位于泾水以西的某处。但泾水以西地域广阔,最初的郑地具体在哪里,仍需深入探讨。
清朝时期,陕西宝鸡地区出土了一件极具价值的西周青铜器——散氏盘,铭文中记载夨氏赔偿散氏土地的事件,划界时经过“棫”地。夨氏和散氏的活动范围均位于今日宝鸡境内,由此可推测,郑国初封的“棫林”极有可能在宝鸡一带。
令人巧合的是,宝鸡地区出土了大量西周青铜器,其中频繁出现“郑”字样,如“大簋”铭文记载“王在郑”,旂伯簋铭文称“王格郑宫”,而吕簋铭文中更写道“王若曰:吕,更乃考总司郑师氏”等等。显然,郑地不仅是西周天子的宫室和宗庙所在地,还是王朝的政治机构及贵族居住地,同时还有西周的军事单位“郑师氏”驻扎于此。
此外,考古还发现了春秋时期宝鸡凤翔的秦都雍城遗址,内设有大郑宫,还有棫阳宫的遗物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郑国初封地“郑地”或“棫林”与秦国雍城遗址中既有“大郑宫”又有“棫阳宫”,如果仅仅是巧合尚难断言,但两处地名恰巧均与郑国相关,这显然不是偶然。
基于此,学者杨坤在《并令簋“邑于郑”与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》一文中指出:“秦大郑宫的命名,与西周奠井、西郑、郑桓公所封之郑国有明显渊源;而秦昭王所建的棫阳宫,则与地名淢、棫林、林密切相关。”
综上所述,结合文献记载、青铜铭文和考古发现,现代学者普遍认为,郑国最初的“郑地”位于今宝鸡凤翔雍水北岸一带,即郑国的初封地应当是在这里。
从周原遗址的考古来看,周原才是真正的宗周所在地,是西周贵族聚集的核心区域。其主要证据之一,是周原遗址中的地窖发现了大量青铜器。一般来说,只有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入侵时,才会将珍贵的青铜器藏于地窖,以防止被敌人掠夺。而相比之下,丰镐遗址并无此种现象。
既然宗周位于周原遗址,那么郑国的具体位置便至关重要。宝鸡凤翔雍水北岸恰巧处于千河流域出口附近。西周中期以后,随着西戎势力的崛起,周人在陇东地区逐渐衰弱。彼时,从陇东到关中平原的主要通道便是泾水与千水河谷。随着陇东的衰退,周人不得不重兵把守这两条河谷,抵御西戎入侵,册封郑国显然是为了强化千水河谷的防御。
西周晚期的青铜铭文记录了多次戎族入侵的事件。例如,周宣王四十二年逑鼎铭文记载“蠢玁狁出捷于井阿”,而散氏盘铭文显示“井地”就在今凤翔一带,表明千水河谷的防线已岌岌可危。在这种情况下,郑国作为防御力量东迁,势必削弱了千水河谷的防线,加剧了西戎突破防御,直接威胁宗周城的可能。
由此可见,西周的灭亡虽有多重原因,但郑国东迁不仅打击了周人抵抗的士气,更严重削弱了战略防线,是西戎轻易灭亡西周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渭南华州区被误认为“郑地”,可能与古代学者将丰镐误当作宗周有关,也可能源于郑国拥有多块封地的复杂局面。考古的证据已经澄清了前者的误解,后者情况如下。
史书记载,春秋早期郑庄公与鲁隐公曾交换土地。郑国的“祊地”靠近鲁国,而鲁国的“许田”靠近郑国,两国因此进行了交换。
为何郑国和鲁国的土地远离各自的封国?原因在于郑国的“祊地”主要用于祭祀泰山,而鲁国的“许田”则用于朝贡成周洛邑。那么郑国朝贡成周的土地在哪呢?根据史书记载,可能位于“留地”,这片土地或许就在渭南华州区,是郑国东迁途中的第一个落脚点。
换句话说,郑国初期至少拥有三块封地:一是宝鸡凤翔的“郑地”,二是用于朝贡成周的“留地”,三是用于祭祀泰山的“祊地”。由于“留地”作为郑国东迁的过渡区域,后人误将其认作最初的“郑地”。
参考文献包括《史记》、《左传》、《汉书》以及杨坤的《并令簋“邑于郑”与西周王朝的西北经略》等。
---
如果你需要,我也可以帮你进一步润色或者调整文风!你觉得怎样?
发布于:天津市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